楼主
《千万别忽视孩子心里的死亡阴影》是我去年看到的一位妈妈写的文章,而在一年后,我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还好看得早,要不,真不知道,当宝儿对死亡产生恐惧时,我该如何应对?因为,孩子什么时候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不是我们所能意料到的,我们只能时刻做好准备,多做功课多看书多学习育儿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陪孩子渡过各种敏感期,听他倾诉与他共情陪他成长。
转摘:
都说孩子的心里藏不住事儿,我以前一直相信,所以尽可能细致入微的关注俊俊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亲密地与他进行沟通,就是不希望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任何阴影。
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俊俊某次伤心欲绝的哭诉中,我突然发现,有些事情虽然孩子不再提起,但它从未远去,而是悄悄地潜伏了在孩子心里,等待着发酵与爆发。譬如死亡。
俊俊初次接触“死亡”这个词语约摸在三岁左右,那时小小的他显然不理解这个词儿的深意,所以经常用“死”来威胁我们。“你如果不同意,我就去死,你们就再也没有宝贝了”,“让我去死好了,我死了你们就再也看不到我了”,这是他那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经过仔细的反思之后,我终于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身上。是我们的过度关注与在乎促成了他的“视死如归”,“电很危险,不能碰,碰了会死人的,你死了我们就再也没有宝贝了”,狡猾的小屁孩利用了我们的在乎。认识到这点之后,当他再次说出威胁的话语时,我就轻描淡写地说:“你去死好了,你死了就再也看不到我们了,再也没有爸爸妈妈了。”本位主义的转换,终于让他认清了我们之于他的重要性,至此之后,他再也不曾用死亡来威胁。 我把这一段时期解读为死亡无知期。 因为无知而无惧,所以很多处于死亡无知期的孩子常常喜欢把“死”字挂在嘴边,要么以死来威胁家长,要么诅咒别人死。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不必过于恐慌,事实上“死亡”对这时候的他们只是一个词语,他们不懂死亡的意思。对付这样的孩子,可以试试两种办法:一种是无视,不关注不重视,孩子觉得没意思或没效果了,自然就不会再重复了。另一种是教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重要性,孩子不愿离开父母了,自然就懂得珍惜生命了。
俊俊真正对死亡有所认识,大概是从四岁左右开始的。具体是由某件事情所引发,我记不清了,但显然绘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某天读《汤姆的外公去世》时,我与俊俊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妈妈,汤姆的外公为什么会死啊?”“因为他年纪大了。”“年纪大了就一定会死吗?”“对呀!”“那爷爷年纪那么大了为什么还没死呢?”“因为爷爷的年纪没有汤姆的外公大呀!”“那汤姆的外公死了之后,汤姆就再也没有外公了?”“是的。不过他还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还有外婆啊!”“哦!”这个时候的他还能坦然谈论别人的死,没有深入其中。
可是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次与爷爷偶遇某个乞讨的路边小男孩时,男孩的父母双亡深深触动了俊俊,有好几天他都提起这件事儿,同情,担心,害怕等各种情绪纠结在一起。甚至还发出“妈妈,我真的很难相信你也会死掉”这样的感慨。
此后,他的心里不再平静,隔三差五地与我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妈妈,万一有一天你死了怎么办?你死了我就再也没有妈妈了。”“等妈妈死的那天,你已经很大了,可以照顾好自己了。”“可是我不想你死啊,我想你一直活着。”“那可以啊,妈妈从今天开始,好好吃好好睡,长命百岁,一直陪着你好不好?”“好的。” “妈妈,是不是我长大了你就老了?”“对呀!”“那你会死吗?”“当然,每个人都会死的呀!”“不行,我不想你死啊!你死了我就没有妈妈了。”正在泡澡的他突然泪如雨下,大颗大颗的泪珠止都止不住。“可是你会有老婆,会有孩子,会有孙子,会有很多很多亲人陪在你身边啊!”我试图安慰他。“可是我想你也陪在我身边,一直陪在我身边,我不想你死啊!”“好吧,那妈妈不死,一直陪着你好吗?”“嗯!”
那段时期他经常因为“死亡”泪流满面,他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带走他最亲最爱的人。在死亡面前,成人尚且没有安全感,更何况孩子。我深深地理解俊俊对死亡的无助与害怕,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与安抚,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能在他的心里慢慢成为过去。 我把这一段时期解读为死亡朦胧期。 处于死亡朦胧期的孩子是无助和脆弱的,所以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不能用生硬的语言拒绝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嘲笑孩子的担心和害怕。可以试着多安抚孩子,陪孩子读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死亡绘本,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编一些善意的谎言。只要让孩子的心里感觉安全就好,不用担心孩子会戳穿,等孩子有勇气面对时,他会理解我们的用心良苦。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俊俊不再提起关于“死”的事儿,他爱上了象棋,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我以为死亡的阴影终于在他心里成为过去,殊不知,原来它未曾走远。 我把这一段时期解读为死亡潜伏期。 死亡潜伏期,当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或是孩子心里的死亡阴影未被唤醒时,孩子不提死亡,父母当然也不必提。就让孩子积蓄能量,好好享受当下的快乐,再来面对吧!
死亡的阴影重新袭来是从那次俊俊的脚受伤开始的。那天班里组织到湘家荡沙滩公园去玩,俊俊和同学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可乐极生悲的是,俊俊的脚不小心在沙地里划伤了。回到家帮俊俊清理伤口时,他是那么害怕,却又非常懂事地对我说:“妈妈,你帮我弄吧,虽然我很怕疼,可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妈妈我不怕的。”话音刚落,却突然大哭出声。要剥开伤口清理出沙子,是一番怎样的疼痛?他懂得,所以因为害怕而情难自制。
我最终也没能下得了手,可他的情绪却一发不可收拾,死亡的阴影随之而来。“妈妈,我真的好害怕你会死掉,你死了就再也没有人照顾我,帮助我了。”“谁说没有呢?不是还有爸爸和爷爷奶奶吗?”“可是我最喜欢的就是你呀!你不在了怎么办呀?”他大哭,声音哽咽。“那我不死,一直陪着你好吗?”“可是人老了都是会死的啊!”他明白这个道理,却走不出这些情绪。我一时语塞,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伤心的他。
哭了一会儿,他突然悲伤地说:“妈妈,我现在真的非常讨厌长大,我再也不长大了。如果我不长大,你就不会变老,也不用死了。我真的希望我一直都这么大,这样你就不用老,也不用死,可以一直在我身边了。”那个曾经想长大的孩子,此刻是多么无助!我声音哽咽地说:“那从今天开始,妈妈好好照顾自己,多吃饭,不生病,这样就可以陪你更长的时间,等你长大了都不死好吗?”他默默地点点头,突然又十分无奈地说:“可是你老了还是会死的呀!”
我决定给也希望,哪怕是用善意的谎言。“没关系,死了的人都会去天上,即使我不在你身边了,我还是会在天上看着你的。而且只要你想着我,我就会一直在你身边哦!”“那你在天上住在哪里呢?”“住在云层里啊!”“那里有房子吗?”“当然。”“是跟地上一样的房子吗?”“应该是的吧!我也没去过。”“那你怎么去呢?”“飞上去啊!”“可是你又不会飞。”“到那个时候我就会飞了嘛!”希望没给着,竟成功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也算是弄拙成巧了吧!他的情绪渐渐好起来,没过多久,又开心地去玩了。
可是死亡这回事儿却隔三差五地折磨着他。“妈妈,爷爷的妈妈是不是死了?”“是啊!”“我觉得爷爷好可怜,他都没有妈妈了。”他说着说着突然红了眼眶,声音哽咽。“爷爷不可怜,他还有奶奶,还有我们啊!”“可是他再也没有妈妈了。”“可他知道他妈妈爱他呀,只要他心里想着他妈妈,他妈妈就会一直在身边陪着他呀!”沉默了一会儿,俊俊又问:“爷爷的妈妈也会在天上看着爷爷吗?”“对呀!”他不再说话。
这一段时间俊俊是那么害怕死亡,我把这段时期解读为死亡恐惧期。
孩子之所以会恐惧,是因为他们懂得了死亡的不受控制,明白了亲人的必须离开,所以他们会害怕。这个时期的孩子不是那么好骗,但我们仍然可以给孩子希望,或是与孩子探讨肉体与精神的不同存在,引导孩子关注内心。孩子真正担心的不是死亡,而是孤单,所以多给孩子爱和陪伴,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
恐惧的时间没有持续多久,那天,俊俊看着我的相框,突然伤感地说:“妈妈,等有一天你死了,我会看着你的照片一直想你的!”我知道,他终于从内心真正接纳了我有一天会离他而去的事实。也意味着他正从死亡的阴影中解脱,思想上慢慢独立,实现了成长中又一次质的飞跃。
我把这段时期解读为死亡脱敏期。
成长的力量从来都是强大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可以从死亡的阴影中挣脱。当然,脱敏不代表真正的解脱,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持续的关注必不可少。
死亡,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语,之所以让人这么害怕,是因为我们无法驾驭和控制。连成人都无法直面的问题,又怎么能让它折磨孩子,所以千万别忽视孩子心里的死亡阴影,也许咱改变不了死亡的事实,但至少可以陪着孩子一起面对。等待着孩子有一天从死亡的阴影里挣脱,从此内心无惧。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学习下,这方面关注的少
评分记录
|
板凳
学习下,这方面关注的少
评分记录
|
4#
谢谢亲的分享,学习一下,我也没注意过这一块
|
5#
感谢分享,以前也没有关注过这方面呢!
|
6#
谢谢亲的分享了,我要好好的看一看。
|
7#
|
8#
|
9#
|
10#
|
11#
恩,我闺女有段时间也在关注这样的问题!
|
12#
|
13#
学习一下
|
14#
|
15#
这样的对话是积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