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 现在经常提到“亲社会行为”,笼统的说,就是指能够善意得帮助和支持他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呢? 这本书就给了大家明确的答案。 ![]() 本书是手绘实例版。 内页的插图全部是作者手绘而成,这样从色彩和线条看,没有那么生硬,孩子非常喜欢,很贴近生活。 实例版是家长最喜欢的,比那些长篇的讲道理更容易理解,而且书中的实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对号入座,找到想要的答案,非常方便。 书中分为三部分。 第一,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怎么形成的。 这部分介绍了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同时介绍了每个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以及亲社会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这部分让我认识到平时对自己的孩子一些错误的做法。 书中提到在3-6岁孩子还处于高度的自我中心意识中,虽然在成人的教育下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与实际严重脱节。 记得一次,我带孩子出去玩,已经和孩子提前说好了带的好吃的要分给小朋友,孩子也答应的,结果到了外面,孩子就立马变了,抱着自己的东西不撒手,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当时我就很生气,还训斥孩子说话不算数之类的,当时孩子很委屈,现在想想其实是自己错了,孩子在这个阶段,有些东西是孩子自己无法左右的,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引导,但是不能强制施压。 榜样的影响,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习得的,在学前,父母是孩子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很多事情,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来的快。 比如:之前我总是教孩子把垃圾扔到垃圾桶中,但是孩子总是不听,家里的东西也是到处乱扔,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好榜样,父母也总是将东西随处一扔,让孩子看见了,孩子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也不会去找垃圾桶扔。身教就在于此。 ![]() 第二,怎样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这部分有两点非常认同。 1、创设亲社会环境。 其实孩子都是愿意帮助别人的,这样会非常有成就感,感觉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员。但是由于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贪玩,会因为孩子的帮忙反而加重了工作量,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插手,说孩子添乱,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利的,我们可以找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孩子体验。比如:帮助包饺子、擦车、摆碗筷、扫地等,孩子会非常高兴的。 那天,做早饭,摊小饼,我让孩子帮忙舀面、加水、搅拌,往里面打鸡蛋等,孩子做的非常认真,后来做成小饼后,自己也非常自豪的跟所有人说,今天是我帮妈妈做的早饭,特别好吃。看到孩子自豪的表情,作为家长也感到很欣慰。 2、“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就是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由于我家在顶楼,楼下住着老人,每天我家孩子又不睡午觉,每天跑来跑去的,楼下的老人都没法睡觉,每次都是跟孩子吼“别跑了,床上玩去..”效果都不好,这次按照书上的方法,在孩子困了快睡觉的时候,我也故意制造大的声音,孩子很烦躁的说:“妈妈,干嘛呢?我都没法睡觉了...”而且还一副很委屈的表情,就在这个时候,我就让和他说楼下老奶奶也没法睡觉...从此以后,孩子还真的收敛很多,有的时候弟弟淘气乱跑乱跳,哥哥还会把小手举到嘴边,“嘘...”,感觉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 第三,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误区。 这部分共提到了6个教育误区,而且我家大部分都中招了。 ![]() 之前本来认为很有效的方法原来都是错误的,对孩子造成了间接的伤害。由于我家是两个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有好有坏,作为家长也会不自主进行对比,一般不会刻意的去比较,但是如果遇到其中的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特别淘气、甚至总哭闹的时候,家长就会说,“你看哥哥吃的多好啊,哥哥长大个,你不吃饭就长不了大个...”诸如此类的话随口都是,有的时候很奏效,而有的时候哭闹的会更厉害,而且很委屈,之前对于孩子这样的表现,选择性的忽略,原来我们是在伤害孩子,孩子会以为妈妈不爱自己了,自己在家里不重要了,一系列的消极想法会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而且愈演愈烈。 这次看了书中的解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作为家长今后会多注意。 这本书在亲子教育中能起到转折性的作用,告诉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非常好的书,推荐给大家。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这本书很好看的
|
板凳
内容很独特啊 我们家孩子就缺乏
|
4#
|
5#
回复 3# guiguiookeke
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方面的不完善的 |
6#
值得一看的好书
|
7#
很不错的书,学会接受不同
|
8#
很不错的书呀
|
9#
很棒的主题。
|
10#
很棒的一本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