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看到大雪铺满了满是裂口的大地、下雪时用来扫雪的扫把、墙角的簸箩和水缸、还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炕(床),我就想到了连窗户也是用塑料布封起来.... 虽没有出生在气候寒冷的黑龙江;也随着工业的发展,四季的气候分化亦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了。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印在记忆里的北方四季的天气变化还是记忆犹新的。 “妮,快来!爷爷教你逮家雀(麻雀)。”冬天下雪后,爷爷那来一个筛子、一个拴着绳子的木棍和一把棒子粒(玉米粒)。先在,院子里扫出一个大大的圆圈,撒上玉米粒,用拴着绳子的木棍撑起筛子,然后拉着绳子的另一头远远地走到一边坐下来等着。这个时候爷爷总是小声的传授给我他逮麻雀的技巧“木棍不能太长”“筛子要撑的似倒不倒”......最后,逮到的麻雀,就被爷爷用木棍穿起来,放到灶膛里烤了给我解馋。现在想起来,还直流口水。不过,真逮了麻雀,烤来,我也不会再吃了吧? 除了逮麻雀,就是我们成群结队的在大马路上滑雪了。三人一伙、两人一伙;三人依次排开,两边的拉起中间的蹲着的人的手,风一样就跑起来....两人一伙,前面的人蹲下,后面的弯腰从背后推着前面的人,呼呼的也跑起来.....有时候三三两两的一起摔个屁股蹲,也不觉得疼。不知是雪太厚?还是土地软的原因?至今,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不过有个可以肯定的是,那时饭碗掉在地上,拾起来,用水冲一冲还可以继续用,地是软的。现在,碗掉地上,估计就得再买一个了。 看到拉着货物的马车、整齐的四合院、简略干净的招牌,让我想起了,临近年时,村里成群结帮的坐着牛车去赶集,一帮子人挤在车上,嘻嘻哈哈的声音传下去老远....那时,我去赶集是没有零花钱的,去也只是为了吃上一毛一串的冰糖葫芦。大人们赶集也只截些花布用来做过年穿的棉袄。有钱的人家过年会做全家穿的新衣服,没钱的只给大孩子买,大的穿小了的给小一点的,小一点的穿小了的再给小的。我们家就是这样过来的,我记得,直到我上一年级的哪年,我才有了第一次零花钱——五毛钱。那整齐的四合院里是毫不相干的四户人家,依然是婶子大娘的有来有往.....那商铺门前的招牌,就向当时的人一样,简单又淳朴。现在灯红花绿的招牌扎眼得很,但有时你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他是卖啥滴。 那时候,化了雪、和下了雨的时候都会有的,因为是土地土路。有钱的穿了雨靴,没钱的就穿着以前的旧鞋子或在夏天的时候光着脚丫子出门。我们小孩子就光了脚丫子,在泥里踩窝窝。那时候,像被打的小孩子一样,家里大人老人及其爱面子和怕得罪人的,就怕为了孩子一句话,引起邻里之间的矛盾。像一家子有五六个娃的也不在少数。整天就能听见为了争东西打架撕毛伴随着家长的叫嚷和大声呵斥的。说起那半截的墙头,都是那些光棍没了以后的房子年久失修塌掉的房子,房梁都被附近的拿回去当柴火烧了,有的只剩半截的墙。 最热闹的是村里来个卖东西的,香油喽、烧饼喽、豆腐喽......一下子就都围上去了。买不起的要要凑热闹,瞧新鲜,巴巴的儿跟买得起的人说:他婶子,怪不得水灵灵地,整天吃好东西吃的呀。 现在,就算是演出,不出名的明星来了,给你票你也是不肯去的。总是想,挺累的,还不如躺在家里看直播,刷朋友圈来的实在。 想到夏 天傍晚的火烧云,各种样子,都神似得很。照在人身上就和被火烤红了似得,红通通的。从长大就没再见过了。现在的天没有那么蓝了。连太阳看上去都是雾蒙蒙的不那么亮了。现在,住在楼房里,到了晚上,除了马路上的喇叭声,和爬楼梯的咚咚声,就再没别的声音了。当一切,归于宁静的时候,我却失眠了....... 生活好了,不必等过年的时候穿新衣、吃好饭。孩子少了,一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生在高楼大厦里,冬暖夏凉,出门车接车送。玩具,电子产品一大堆,市场上有的几乎人手一个......看着满大街的孩子身上都是干干净净规规矩矩的样子,总觉得生活在现代的孩子少了小伙伴们打打闹闹、兄弟姐妹们挣争抢抢、切身感受大自然带给的四季变换的遗憾。 给孩子买各种玩具,不如趁休息时间,带他一起去感受春夏秋冬的温、炎、凉、寒。把孩子丢给手机电脑,不如翻开书本,和孩子一起回忆你的童年。让孩子自己感受人生的精彩!每个孩子的人生就应该像北国的小城一样灿烂、美满!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感受到了萧红笔下的北国小镇
个性签名
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
板凳
写的挺好的
|
4#
多和孩子看书
|
5#
说的还真是挺有道理的
|
6#
确实如此,有感触
|
7#
很不错
|
8#
这本书是不错的
|
9#
这本书的内容是很适合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