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过年给孩子红包本是图个开心,然而现在,红包“变了味”,越来越不敢给了。
1 临近春节,我妈打电话催我回家,还不忘提醒我准备好红包,“亲戚家的小孩儿们的压岁钱可不能少”。挂了电话,我开始发愁,想起去年的春节,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 去年春节回家,刚好遇见表姐带着儿子乐乐来我们家玩,按照习俗,我给乐乐包了个红包,图个吉利,“压压岁”。小家伙拿到红包开心得不行,结果表姐看到钱,撇了撇嘴:“200块钱就打发了?你这个姨姨真抠!” 我一下子懵了:给红包是心意,要给多少才算可以?难道血缘亲戚抵不过一个红包?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的压岁钱,是一件幸福感爆棚的事情,他们对于钱的多少并没有那么在意,甚至根本搞不清楚钱多与钱少的概念。一个连数还算不好的孩子,却已经会在小朋友面前一脸骄傲地表示:“我已经收了好几百的压岁钱了。”他们不知道钱意味着什么,只是知道这个数字爸爸妈妈似乎很满意。 过年拿到红包,是一种单纯的快乐,然而,我们作为大人,却在有意无意中,给这种快乐加上了许多东西,不知不觉,红包已经变了味。 2 红包是心意,没有大小。 前一段时间,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说到春节,同事叹了口气:“现在过个年,连小孩子的红包都给不起了。”的确,现在过年给小孩子包红包,少了不好意思,多了有实在是伤不起,遇到家里小孩子多的,一个月的工资都应付不过来… 有些人开玩笑说,红包越大,感情越好。但是,说到底,红包是作为大人对小孩子的一种表示,是心意,是春节亲戚间感情吧联系上的仪式感。如果硬要靠红包的大小来区别感情深浅,那么,100块算小,500块算不算大?谈钱不是最伤感情吗? 古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别太现实,在孩子眼里,红包代表快乐。别把成人世界的现实提早树立在孩子的内心,不管大小,都是心意,都应该表达谢意。 3 红包不是人情关系,是属于孩子的快乐。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是一个人求亲戚办事,就趁着春节给亲戚家的小孩“压岁钱”,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结果送错了人,期待中的牢固的人情关系成了空。不知何时,人情关系越来越物质,尤其是孩子的压岁钱,更是成了两方大人之间的较量,孩子成为双方人情关系的“桥梁”。 亲人之间的感情无需物质来衡量,红包只是彼此心意的表达,但是现在人情味越来越重,你给我家孩子100块钱,我还得考虑考虑我们的关系现在到了哪一步,我是否应该回送你家小孩200块?一来二去,红包成了孩子的“梦”,摸摸就好,爸爸妈妈还得看着你的红包来区分远近… 红包存在的意义就是看到孩子拿到红包时,绽放的笑脸。快乐就够了,大人就别跟着掺和了。人情关系,可不是简单的一个红包就能解决问题的。 4 靠红包来拉拢人心,实在有伤大雅。 小时候,家里有个势利的表姑,总是“看人下菜”,对有钱的亲戚总会格外大方些。正好那时候表叔一家日子过得稍显窘迫,表姑的尖酸刻薄表露无遗。 春节一起去表姑家,吃完午饭表姑就张罗着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你一张、他一张,乐呵呵的。可是,表叔家的孩子拿到的压岁钱永远是最少的。单薄的10块钱,显得很寒酸。转身我听见表姑对一屋子的亲戚说,“他们家穷,给的多了,也还不起。” 同样是小孩子,就因为家里穷,就应该被区别对待?同样的,就因为一时窘迫,就活该被看不起?最简单的红包,成了复杂大人的“武器”,可拉拢人心,也可不动声色扔掉你这个“潜在的麻烦”。 恕我直言,用红包来拉拢人心,吃相最难看,最难得人心。 压岁钱、收红包,是孩子春节的狂欢,我们作为家长,就让孩子尽情享受那种单纯的快乐,不好吗?何苦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如此复杂。再这样下去,真的,过春节的红包,我真的不敢给你家小孩儿了。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残酷的现实 就是这样的,没办法呀。
个性签名
教育不是打造一个“高级”的孩子,而是用最质朴的力量催生出一个更有力量的灵魂!
|
板凳
我们现在都互相不给红包了
|
4#
现在的红包是越给越大了
|
5#
红包也真就是个心意
|
6#
现在给红包好像真的是变味了
|
7#
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