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是接力出版社今年新出的一本家教书,作者李春利,就是封面上那蹲下身段仰视女孩的妈妈。对这个作者实在陌生,不过百度上有她的简介:李春利,《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烛光里的妈妈》的词作者!
作者李春利育儿十分有套路,她信奉“不别离”的教育手段,并且证实了伙伴教育的神奇力量,在多种国家文化碰撞下,把女儿培养到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高度:作者的女儿5岁时,不仅英语学得如本土孩子一样流利,还参演了电影《洋妞到我家》,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部电影就是以作者的女儿皮皮成长经历为蓝本,妈妈写故事,爸爸导演,女儿主演的! 看到这样的序言后,一度打算放弃阅读,因为这样一种成长经历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让我不得不承认“孩子成长路上的竞争,也是父母育儿路上的较量”,同时也为自己没有这样的先决条件而暗自忧伤。不过,冲着对“互惠生”内容的好奇,还是翻开了书,没想到从头就看到尾。 本书分为四个章节,作者分别从打开家门欢迎互惠生、走出国门和孩子一起成长到回归正常的小家庭生活,给予父母们一些思考和启发。特别是他们一家和互惠生生活的点滴片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看到了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激烈碰撞,也看到这些碰撞对孩子的人格、思维、自我管控等核心心理素养的影响。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学习不同语言的兴趣,点燃要出国看世界的热情。这样的学习是多么的顺理成章! 书中那篇《夏威夷闯关》,尽显皮皮的英语交际能力,不仅帮助妈妈化解了签证到期的困境,还意外地获得了特殊通道。尽管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可复制,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的育儿意识绝对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成长。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倾注满满的爱,但爱对孩子多少度才适合?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揣测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孩子在育儿过程中去体味。 书中还介绍了不少父母的教养迷思,比如要不要送孩子去兴趣班,或者培训班?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这些问题也许不久的将来,我和孩子也要面对,尽管我百般排斥,不想跟风,但没有努力就没有成绩也是很现实的天理,然而书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实例告诉我,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妈妈要多从孩子角度思考:不要把孩子教给别人养,而且上不上兴趣班,上哪一个都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不能因为学习某项技能可以为文化成绩加分就趋之若鹜,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孩子。 可以说读完本书,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的差别,育儿用心程度的深浅,陪伴孩子的质量高低,这些都是变量,唯有父母之爱,才是成人与孩子沟通的最有效方式。这本书给予我的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一把喝汤的勺子! 附上书的插页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育儿书很好看的
|
板凳
|
4#
来学习一下怎么当一个好妈妈了
|
5#
很好的
|
6#
奔着书名来看内容的。
|
7#
多学习一下有好处
|
8#
很实用的呀
|
9#
很不错的书呢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