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几周,许多家长都在关注一部纪录片——《镜子》,北京人大附中在内的多所中学甚至停课半天,组织成千上万的学生与家长观看。
 出于好奇,我花了一个多小时认真看完了部纪录片: 这部由央视花费两年时间跟拍出来的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平凡的家庭。 • 泽清: 初二,沉迷网上下棋,辍学2月 母亲是医院的医生,外公外婆甚至还是大学教授,但却对外孙的弃学无能为力。  • 陈家明: 高一,网瘾,想去流浪,辍学1月。 他的父亲是一名有本科学历的企业小领导,他一直想向儿子传递自己的成功经验:学习才是你唯一的出路,而孩子却一心只想要“自由”。  • 张钊: 高三,早恋,辍学4个月 父母是有大专学历的国企职工,张钊把父母赶出家,并在与父母冲突中多次表示要跳楼自杀。  这三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家庭,在百般无奈之下决定将孩子送去武汉某教育机构“改造”,而走到了一起。 而纪录片一开头就是他们的爸妈求教育机构的人过来,以几乎绑架的方式将强烈反抗的孩子制服在地,押往机构。  听着儿子剧烈的挣扎,歇斯底里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放!开!我!”,鬓角已经泛白的母亲躲到一边,暗自流泪。  孩子痛在身,父母痛在心。 父母明明给了孩子他们所自认为最好的一切,为何孩子还是这么的不快乐?甚至恨父母、恨学习、恨生活。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丹妈印象深刻:“以前物质很匮乏,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但现在,物质需求以及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日益突出”。 看看片中孩子的所言所行,也许所有的问题正是出在,我们真的没有明白现在的孩子到底要的是什么:  存在感 父母——“你不重要” 泽清——“我很重要” 纪录片中唯一自愿参加改造的孩子泽清,他妈妈说儿子是因为看在中央台会跟拍的份上才愿意配合,当老师问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采访,泽清的回答竟然是:  而在泽清之后的所有谈话中,“存在感”一直是他反复表达和要求的核心。 • 在培训学校里,泽清在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中说道:  咨询师问妈妈这样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他的回答是:  • 在绘画治疗里,咨询师一眼就从泽清的画中,看出这个孩子内心最大的困境与需求:“表达”与“被看到”  而泽清在现实生活中看似暴力的行为,也不过是因为父母的长期漠视,使得他只能以那样“让父母‘疼’”的极端方式,去引起父母的关注与“看到”,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泽清的父母爱不爱孩子,重不重视孩子?当然爱,当然重视。 但没有表达与传递过的爱等于没有,没有用行动实践过的重视等于不存在。 而他的父母把时间精力都花到哪去了? 花在了工作上(泽清母亲为医院医生,工作忙,压力大) 花在了夫妻不和导致的争吵上:  和许多网瘾少年的父母一样,泽清父母一直误以为导致孩子辍学失控的是网络。 而其实泽清要的只是游戏带来的存在感。 最新的心理研究证实,父母回应孩子的时间超过7秒,孩子的内心便会产生扭曲,长此以往或自卑焦虑,或暴躁叛逆。 而这样长期被“怠慢”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的原因,正是因为游戏会给到他们从父母那得不到的东西:“及时反馈” • 孩子按一个按钮,游戏就会立刻!马上!有声音和图像回应到他; • 孩子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就立马会有比分、奖励给到他。 这样的“及时反馈”会让孩子感到极大的存在感与成就感,让他们无法自拔。 ☞ 教育启示: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被倾听、被肯定、被及时反馈,孩子要的“存在感”也只不过是这样而已。 如果没空,也请用其他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出差路上一个视频,加班间隙一个电话,晚归后的一个字条,让孩子感到自己重要的方式有很多种,只看我们愿不愿去找。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没看过
|
板凳
有时间的话,那要看一看了
|
4#
有机会也看一下
|
5#
这个没看过,找找了解一下。
|
6#
管的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个性签名
纯手工阿胶糕VS祛湿茶
V: yy201212132015 |
7#
看来要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