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初次来到论坛,为各位宝妈宝爸做点贡献。宝宝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好习惯和坏习惯,这个要怎么改正坏习惯呢?看我来慢慢为您解答!
此贴为盖楼贴,每天一篇,希望大家能喜欢,也能从中学到知识。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解析孩子嫉妒行为
【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
板凳
好好学习了
|
4#
还好,我家的小孩不嫉妒,但是也看不惯弟弟有的东西
|
5#
我家从来没有嫉妒的想法
|
6#
好内容,学习了。
|
7#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发脾气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发脾气】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我们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 |
8#
我家孩子不嫉妒别人,心态平和
|
9#
女儿执拗期是怎么度过的
女儿3岁了,常有执拗和任性的时候。 有天中午,我和女儿躺在床上准备一起午睡,她突然说:“妈妈,你踩到我背上来。”我就躺在床上用脚搭到她背上,她立刻大叫:“不是这样,要站起来!” 我立刻明白,因为我经常让她帮我踩背来缓解腰背酸痛,她也想体验下。“不行啊,我太沉了,不能踩到你背上。”女儿一听立刻大哭起来:“可以的,可以的!”接着就是无休无止的哭闹,反反复复,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行,非要我踩到她背上去。 最后我没有办法,让孩子爸爸站在床边,我上身趴到爸爸背上,脚踩到女儿的后背上。还是不行,非要让我身子直立起来!!她绝对可以算嚎啕大哭了,惊天动地的。 我和他爸真是哭笑不得。我心里也有些恼火了,提醒自己忍住忍住,但嘴上还是说了一句:“宝宝,你不要这样无理取闹!”说完的一瞬间,自己忽然清醒,她的确不明白这中间的道理啊,给她讲了半天体重的区别啊、骨头会被压断啊之类的,她根本听不懂,听懂了也不明白,明白了也不相信。 突然意识到要立刻改变方法!“宝宝,到地垫上来,妈妈给你做个试验。” 我找了一个小纸盒:“你掂掂看,这个小纸盒很小很轻,如果比它大很多、比它重很多的人踩在它身上,会是什么结果呢?你看清楚哦。”我把纸盒放在地上,踩了上去,纸盒立刻扁了。女儿立刻完全停止了抽泣,拿起了纸盒看了半天,再不提这事儿了。 有时,她的执拗是一种执着,是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 一天,女儿看一本硬纸板翻翻书,里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滚筒洗衣机,里面洗着一个小玩具熊,一转动书侧面的纸边,小熊就能跟着转。 这还是她1岁多看的书,那个小熊被她玩掉了,我就给她又画了一只用胶水粘在了上面。女儿今天重新拿出来看,不知道怎么就想把新画的小熊撕掉。但它粘的非常牢固,怎么抠也抠不掉, 她急得又开始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尝试着,一直在那里抠,嘴里还时不时地说:“妈妈你帮帮忙啊!帮帮忙啊!”我实在无奈也有些不耐烦地试了试,非常牢固,使劲儿抠也抠不下来:“宝宝,那个粘的非常牢固,弄不下来的。”她当然是不会听的,在那里急得嗷 嗷叫,最后发展到捶胸顿足了。 我一边旁观一边想,她爸爸一直觉得我给女儿太多的自由尝试的机会,让她以为她想做什么事情都能做,最好多些这样的机会好好磨练磨练她,让她知道不是她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我干脆任由她哭一会儿,估计她一会儿弄不下来就会放弃了。 她的手一直没有停,虽然抠下来一点点儿,但大部分都粘的好好的,这个我硬抠也是弄不掉的,我知道。她真的要抓狂了,使劲儿捶自己的腿,大声哭号着,眼泪鼻涕弄得一脸一手一书都是。我看着真心疼:“宝宝,这个弄不掉的,别费劲儿了……”“弄得掉,弄得掉!”她又喊了几声。 忽然语速慢下来,一边竭力忍住抽泣,一边几乎一字一顿的说:“妈妈,你弄一点儿水给它润一润!”我觉得自己当时的表情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有2秒钟几乎没有反应,她又一字一顿认真地说了一遍,我连忙去厕所,拿了张手纸,沾了点水拿给她,她开始在书上轻轻地擦,很小心地擦,我只有在旁边愣着看的份儿,纸板书很耐磨,很快,那张小熊的画就掉下来了。 她如释重负地站起来,细心地把地上所有的纸屑收拾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然后,从容地走到餐桌旁抽出两张餐巾纸擤了擤鼻涕,平静地坐下来欣赏自己的书。5分钟左右的时间吧,她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那种笑浅浅淡淡的,是精神上无比的满足。 我呢,一直在旁边无语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诚惶诚恐地说:“宝儿,你怎么想出这么好的主意的?”“用脑子想的啊!”我惭愧。女儿爬到我怀里,又说:“妈妈,我刚才哭就是想发泄一下。” “哦哦……” 我到像个没控制好情绪的孩子,心里为刚才自己等着看她失败的阴暗想法不好意思。 女儿几乎什么事情都要“我自己”,刚会说话就老“我季挤,我季挤”。进入3岁,执拗的现象更明显了,原因主要有: 第一,思维能力比动手能力发展得快。想得出但做不到,痛苦死了。 第二,经验比以前多,但又仍很有限。知道可以踩背,但不知道太重的人不能踩到轻的人背上。 我一般用以下标准来衡量该用何种方式区别处理执拗和任性。假如执拗的目的指向探索、自我完善的,那么在不破坏社会规则,不影响他人,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尽量让她达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和执拗的孩子对着干不是一个好选择。假如孩子的执拗目的指向贪婪、占有,那么家长应该选择冷处理,转移注意力或可视情况(如威胁到安全时)用更坚决的方式以示原则。如果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任性,自恋不足的家长可能会感觉颜面扫地、教育失败。能顶住压力,深刻理解孩子的行为需要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己情绪良好的控制力,否则即使当着众人的面没说什么,回家也保不齐对孩子一阵数落一顿责罚,这样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更大伤害。 比如用哭闹要挟父母要吃的或玩具,随他哭一阵并不是不可以。当孩子发现哭不管用时,也就不会再去利用它了。原则还是父母要看到孩子因为愿望没被满足后的失落和不满,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不要抱怨、挖苦、讽刺孩子,语言简单,态度坚决,效果最好。 |
10#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
11#
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