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最后一片羽毛《寻找桃花源》 卫毅这本《寻找桃花源》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记录,是他工作中接触和了解过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还有他自己的家族的星星点点的串织。因为这都是作者工作中接触到的人和衍生出来的一些历史,所以还不会有翻开尘封的大门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有经验的人在你眼前打开一扇又一扇渐次打开的门。 最近我老公家的一个长者也是在整理家谱,我原来并不理解,因为他们是一个小姓氏,宗族关系也不紧密。但是看到卫毅这本书,我觉得可以理解了,很多男人都是家国天下的情怀的,对于自己的宗族,对于自己的来处,推而广之对于自己生存过的土地都有一种衍生出来的情感。我作为一个女性,更多的是像是一个适应性更广泛,也更健忘的印象,对于故乡,乡愁就没有什么深沉的爱恋,更不用说家国天下这样的大情怀,对我更是虚空。但是我对这样的情怀还是会被感动,看到这样的内容,还是隐约中看到坐在方桌上喝着烫着的浊酒的男人,也看到了我父亲那样的男人。 这本书中,有很多是给我们更开阔的眼界和更细腻的情感推敲。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带着自己的情怀在偏僻的地方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的人, 能有幸到现场看到奥运会的农民工,还有对故乡有情怀愿意回老家建设的文艺青年,这些都是我们在各种茫然漂泊中看到的有坚定的信念的人,我们为这样的理想主义而高兴,也对这些按照灵魂指引行动的人钦佩。
在“洛基山下的思想者”这一个章节中,我们更立体更深入地认识了李泽厚和刘再复。对于他们的一些观点,一些著作,我们能简单地了解,对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学者大家更有帮助。 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最近引起大家关注的,比如吴宇森导演的一些成长过程,又比如关于1942,这个大饥荒主题最近也是为大家所关注。我们家是农民也因此对于土地还是比较有感触的。我们已经没有土地了,因为自己的土地被征用了,今年村里有些人拿到了土地流转户存折,也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了,其实慢慢我们看到的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没有想过粮食会不够吃这样的问题。但是看到1942 年这样的灾荒,还是觉得能有自己的耕地,能自己种出粮食来,能有自己地里的东西吃,还是很稳定的感觉,虽然是小农意识,但是也是一种踏实的感觉。想起我们家的老人讲起曾经发生过的饥荒,甚至有人会去吃土,我记得在《活着》中看到的,吃了半过粥撑死的孩子,想起我们中国有一个词叫做“易子而食”。现在这个年代可能说道饥荒会被人嘲笑,但是看到我们农民很多都不再在地里耕作,就觉得有一种荒诞的担心。
书中的一些观点比较有作为历史佐证的作用,花园口决定,当年河南饥荒上面的对待方法,都是一段比较有角度的历史,也可以作为历史学习的一个辅助材料。
另外书中还有萧红,李宗仁等比较受关注的人的一些轶事,这些人和这些事也都是作者在地缘寻觅中比较值得看的一些内容。
卫毅在书中淡淡的忧愁的基调,加上浓浓的学术色彩,还有不管写哪个人物都带有的有情怀的色彩,还是让我们透过这些人看到卫毅 在这片茫茫的大地上,寻找最后一片特别美的羽毛。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个性签名
快乐读书,用心生活,健康平安每一天
微博: 李红美93731http://weibo.com/u/5482400121?source=blog&is_all=1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482400121 |
沙发
看着真不错呢。
|
板凳
这也是地带的书吗?!不错哦!
|
4#
封面好美的
|
5#
还有学术色彩在里面,有深度的
|
6#
名字很好听呀,有机会读一读
|
7#
封面好漂亮哈,很喜欢这样的书呢
|
8#
亲看的书好多啊
|
9#
这书不错的,喜欢的。
评分记录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1条评分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