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视频,一个小孩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还不断打滚,旁边站着他的妈妈冷眼旁观,还时不时哼一句:“别闹了,都是我以前玩剩下的。”场面一度很尴尬又夹杂着搞笑,为了讨要玩具的孩子不断在地上折腾,而家长则镇定自若看着撒泼打滚的孩子,仿佛进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如果换做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
1-5岁的孩子正在成长,还未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会为了一样东西以不达目的不摆休的姿态去争取,直到父母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而放弃哭闹,其实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让我们家长常常忍不住大发雷霆。
有时候,我们家长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之下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仿佛从刚才的乖小孩变成了现在的愤怒小孩,惹得我们头痛万分又不知所措。《叛逆期关键养育》把1-5岁的孩子分析得十分透彻,让我们看到了原来我们捧为掌上珍宝的孩子原来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美好,他们有各种“机制”会让他们失控,无法把握住自己的情绪,更有甚者会出现反抗大发作,让孩子和家长都崩溃。
要做一位称职的家长,就必须要彻彻底底了解孩子。《叛逆期关键养育》通过很多宝妈宝爸和孩子经历过的各种吵闹、生气、发怒或暴跳如雷的实际案例,让我们家长从中掌握住孩子内在的心里变化和化解的方法,等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以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平息怒气,也帮助我们自己化解危机。
《叛逆期关键养育》中有介绍低幼的孩子们的思考和行动是同时的,主要他们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还不能在棘手的情况下把控好局面。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自己的孩子,从3岁开始要培养他们慢慢地引导自己的情绪,一直到6岁左右有能力去比较可靠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有效控制脾气的孩子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和成功的能力。
很多家长都感受过孩子离奇的愤怒,比如爸爸想帮女儿穿袜子,女儿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穿在紧身裤下边,但是爸爸没搞懂怎么穿,孩子突然之间失控发出很大的脾气,后脑勺撞到了爸爸的鼻子,爸爸疼痛不已。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感同身受,我曾经也被女儿发脾气而磕到鼻子,疼到留下了眼泪。
实际上家长身上的疼痛,孩子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她只在意自己的怒气和家长不懂她为什么生气的点,因为年龄小的孩子还没有共情的能力,所以在情感上没有办法给予家长回应。想要孩子能够有共情的能力,必须要让孩子们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比如鼻子被砸的疼痛,才能够体会到家长遭遇的疼痛。当然,情感的流动不仅仅包括美好的情感,孩子还要遭受一些糟糕的情感,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情感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懂得共情。
1-4岁孩子的情感在不断吸收各种情景的存储,能够让他们逐步建立共情的能力,一直到4岁左右才能够有效地使用视角转换的能力,到5岁了就能够运用自如了。
我女儿小时候经常随意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而且还喜欢把勺子扔出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到同样的案例问题之后,我明白这是孩子在探索的其中一个问题——孩子的运动机能还不成熟。勺子扔出去后,成为她觉得吃完饭完成仪式的一种方式,曾经家里人呵斥过,干扰过,甚至强制没收过,但是都没有让女儿改掉这个坏习惯。直到我看到了《叛逆期关键养育》书里的案例,要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告诉孩子,吃饭的勺子要放在碗里或者碗旁边,一次两次三次,坚持下去,孩子终于明白勺子不应该扔出去。
我女儿曾经跟一位小弟弟玩球的时候,差点跑到马路上去,让我吓了一大跳。所以在交通训练方面,我个人觉得做得有些不足,虽然已经跟孩子说过很多次不能跑到马路上去,但是孩子还会不太注意安全问题,在《叛逆期关键养育》里也有跟我一样的情况的家长,孩子会不太注意自己的安全问题,书中提出了很多种比较好的方法。
牵着孩子的手去讲解无数遍的交通规则,每次过马路都带着孩子,用行动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在记忆中有对应的印象,以后在他们自己过马路的时候,也会有对应的行为举止。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带我们去一次距离家里比较近的地方,比如她所在的幼儿园,或者家附近的小公园,让孩子领着我们去走一次马路,让孩子进行自我实践。
如果这些方法还是不怎么奏效,那不如给孩子背上牵引绳背包,多带孩子过几次马路,在他想冲过去的时候,用牵引绳来帮助他们克制住欲望,也帮助我们控制一下孩子不自觉的行为,慢慢地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如何好好地过马路。
在《叛逆期关键养育》里,我从各种家长和孩子的案例中看到了很多孩子身上出现的事例和问题,也找寻到了一些可执行的方法,会把这些实践方法实施出来,让孩子慢慢地走出叛逆期,展露出属于自己的风采,让孩子顺顺利利度过叛逆期!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沙发
叛离期各种问题
|
板凳
叛离期各种问题 |
4#
理论与实践结合
|
5#
理论与实践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