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 育儿论坛 > 美食旅游 > 云冈石窟二——五窟、六窟

云冈石窟二——五窟、六窟

跳转到指定楼层回复数:5  |  浏览数:4842
楼主
发表于 2022-07-13 20:20
只看该作者
     云冈石窟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三个窟区,分别是东 中 西;根据造像样式、洞窟形制、造像内容在时间上分为早中晚三期间石窟。中期洞窟又根据造像风格的不同,分为中期的早段和中期的晚段。五窟、六窟在位置上属于中部窟区的东端,它在时间上属于中期晚段的造像风格。和昙曜五窟属于时间上有个延续的开凿。

          中部窟区和昙曜五窟在斩山削壁的时候是同一个时期,但是中期的洞窟完成时间段是不同的。早期洞窟和晚期洞窟都集中在西部窟区,中部洞窟基本上都是中期洞窟。中期洞窟以双窟造像最为兴盛。除了3、11、12、13不是双窟之外,其他洞窟都是双窟。包括7、8;9、10;1、2;5、6窟。


       云冈石窟双窟造型的流行和当时的时代紧密相关,有一定政治意义。因为云冈石窟双窟大致出现在魏文帝时期,大约是公元471-494年。


           双窟,是指两个洞窟比邻而凿,两个洞窟的形制是一样的,雕刻内容是相关联的。但是,在这几组双窟中,五六窟是比较特殊的双窟。这对双窟在五窟的东侧,六窟的西侧,还有五窟六窟的中间有三个塔。这三个塔开凿在两个塔的中间,三塔两窟。五六窟的特别之处,从外立面看,它们是在同一设计、计划下开凿的两个洞窟,但是它们的洞窟形制完全不同。造像内容还是有关联的,造像风格还是一致的。属于大像窟和塔庙窟的组合,长的还是不一样的。在中期洞窟里面属于开凿比较晚的。其他双窟基本上也是双窟三塔。


       五窟的木构建筑是顺治八年1651年由总督佟杨亮募资修建的窟檐建筑。两侧的壁画是清代的,十六天王。还发现过辽、金时代的建筑材料。窟门两侧的守护神,其实是有四神。除了窟门两侧,在南壁也有两神。四神的守护神在云冈石窟的7、8窟就出现了。这种呈转角状的布局守护神是从9、10窟开始的,一直延续到5.6窟,而且被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延续下。宾阳中洞窟门两侧,一个是帝释天和大梵天,他的力士像是在外壁立的两侧。


      五窟窟门的守护神头戴羽翼冠,好像鸟的头冠一样。来自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的头像。赫尔墨斯是商人和小偷的保护神。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12主神之一。是宙斯的信使和私生子。经常手持双蛇形的手杖,具有保护的职责。因为佛教艺术从西到东的传承。经过中亚的时候,中亚有个国王叫巴赫拉姆二世,他也头戴羽翼冠。后来,到了健拓罗,简拓罗有个四天王皮萨门天王也是头戴羽翼冠。所以,云冈石窟的设计师把这个因素放在了守护神的头上。有守护的意义。第7、8窟的头戴羽翼冠守护神还手持三叉戟、金刚杵,到了5、6窟武器就不见了。有了平和的意思了。转角处的力士像面貌也非常柔和了,头梳着高发髻,穿着菩萨装,一条腿翘起来了,也很能表现跃动的力量感,很勇猛的样子。这些都是中西文化在云冈石窟的交流,交往,交融。


         另外一个守护神手持莲花,衣服很轻薄,是晚期的菩萨装。力士着菩萨装在佛经中是有记载的,是允许的。

          第五窟非常雄伟大气壮观,是云冈石窟最高的佛像,达到了17.4米。中指2.2米,耳朵3.4米。我们看到的一个泥塑。但是长弧形的眉毛,挺直的鼻梁,嘴角深陷,带有微笑的面容,双肩挺拔,器宇轩昂的状态。包括佛禅定的手印,拇指竖起来,和食指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区域。这些都是北魏大像的风貌。跟20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洞窟的形制是马蹄形,穹庐顶,造像题材也是三世佛。佛的布局跟20窟很像。


     两佛中间还有一个菩萨。


    在细节上,云冈石窟只有三处。5窟,19窟,20窟都有火焰纹。5窟的火焰纹是非常写实的火焰纹,火苗向上,跃动感很强。穹庐顶部有三角,下面有圆弧行的帷幔,帷幔的装饰在昙曜五窟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云冈石窟所有的洞窟在窟壁和窟顶之间都装饰着不同的帷幔。这个帷幔是身份的象征,我们国家从东周开始的时候,就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官员管理杖、幕、幔这样的仪仗,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帷幔。所以在洞窟的窟壁和窟顶都有帷幔,就寓意着整个洞窟在大的帷幔之下,洞窟是个庄严而美好的世界。


       这4点相似处,有专家认为第5窟是中期开凿比较早的洞窟,接续昙曜五窟开凿的。其他观点,昙曜五窟是以造大像为目的的,主像和洞窟的坛壁之间非常窄,费劲接近。而第五窟南壁和造像有一定的距离,证明第五窟的技艺和工程设计已经慢慢成熟起来了,这是一个不同点。第二个不同点,是第五窟的主像被包了泥了,我们看不清佛像的服饰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两边的立佛的穿衣风格和早期是完全不同的。属于中期晚段的服饰。三,火焰纹虽然和昙曜五窟的火焰纹一样,但是在一边有一圈飞天,这个飞天属于中期晚段的样式。跟早期飞天的样式还是不一样的。

在第五窟的主像后面有一个诵经道。这个诵经道是僧侣或者信徒行右绕礼。这个其实是反映了云冈石窟早期和中期的参拜方式的不同。在云冈石窟的早期,明窗特别大,在窟外就可以参拜、修行。但中期,修行参拜的方式就变了,可以在洞窟里行右绕礼,所以还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有学者认为第五窟不是接续昙曜五窟立马凿的洞窟。但是中部洞窟在削山为壁的时候,是一个同时期的工程。明窗窟门开凿完了以后,里面的佛像还没有完成,可能有一定政治上的原因。这个洞窟是北魏的献文帝开凿的,他是孝文帝的爸爸。献文帝和冯太后在政治上的矛盾,这个洞窟就停滞了。早期的明窗窟门开凿了,但是洞窟里面的主像是在冯太后去世以后,孝文帝公元490年以后在造像的五六窟的。洞窟里面不见有早中期造像风格的转换,也有政治风云变换在里面。

5窟的大佛是石胎泥塑,但是它穿的佛衣是晚期的。北大闫文忠教授认为是唐代的,有专家认为了辽代的,日本学者认为是清代的,有学者认为从佛衣的花褶、裙腰看佛衣是明代的。

西立佛,它身上的孔洞跟昙曜五窟一样,都是包泥的时候做的一个结构性的东西。西立佛和东立佛是不一样的,它是个石雕像。东立佛是个泥塑。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到云冈石窟参观,云冈石窟好多像都是高雕,前倾高雕,很多主像和崖体都是分离割裂,洞窟的壁面有好多裂隙,整体状况非常不乐观。问了当时的文物局局长王叶秋,云冈石窟有没有保护规划。文物局局长说有个十年的规划。总理说十年太长了,要三年完成。如何对当时24个国家180名记者说,我们要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云冈石窟的修复好。


1973-1976年这三年在云冈石窟的保护史上是非常浓重的时期。三年维修工程的时候,西立佛还是泥塑。有很多脱落。施工的工人们请示国家文保局之后,把西立佛的泥塑剥落下来,发现西立佛里面的北魏石雕是非常好,非常漂亮的。西立佛跟昙曜五窟的脸型已经不一样了,开始朝着细长圆润的方向发展。肩膀也不是那种宽厚的一字肩,开始溜肩了。佛衣的形式也不一样了,不再是袒右肩和通肩袈裟,而是褒衣博带式的佛衣了。佛衣,本来是一块长方形的布,有不同的名字,因为有不同的条。其实它的穿着,就是不同的披裹的方式,坦右肩和通肩在佛律中是允许的。这种立佛的穿衣法(褒衣博带)佛律是不允许的,佛律明确不允许佛衣搭在肘上的。这种佛衣是从两肩批下来,披到右肩右胸的部分,衣服从左边搭过去的。因为佛律是不允许这样穿着的,所以没有名字,你在佛律中是找不到的。我们就根据衣服的形态起名叫褒衣博带式。褒衣博带其实是汉中士大夫穿的衣服,跟孝文帝服饰改革紧密相关。立佛的衣服的穿着方式,包括呈现的等腰三角形不是一个写实的状态,我们如果穿着这样的衣服,不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是人们精神上的一个追求,宽敞,衣角向两侧舒展。褒是大的意思,博是宽的意思。所以褒衣博带只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衣服的状态是这个样子。中衣这里系结带子,显示跟汉族士大夫的衣饰是一样的。日本学者称之为冕服式样的佛衣。


东立佛是晚一些的佛像,跟主像佛风格完全不一样。比较臃肿,比较松松垮垮。其实在维修的时候,工人们也想把泥土剥下来,发现里面的石像保持的不好。这里就涉及到大同一个风化的问题。大同风化最大的因素不是风沙,而是水。下雨后山体上水沿着崖壁渗透进来,云冈石窟它是开凿在云冈桶透镜砂岩体上。这个砂岩体比较容易雕刻,但是它的裂隙发育比较好,很容易风化。除了雨水,还有空气中的凝结水,还有地上上来的毛细水。所以大同所有的石窟都已经风化掉了。这就是水体对石窟风化的影响。水中有盐析出来,有了盐析出来,有了泥塑可以吸收水分,这个盐也不会直接到石头上,而是到泥土上,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古代的保护手段。


云冈石窟所有的石窟都是对称分布。有人认为第五窟没有雕刻完,虽然东部佛龛没有西部佛龛雕刻的整齐,但是整体还是比较对称的。佛龛分布都是一行行,一列列,坐佛都是圆拱龛,交脚菩萨 弥勒都是盝形龛。圆拱龛和盝形龛都是从简拓罗艺术传过来的。表现的是两种建筑形态。我们直接就把它用起来的。盝形龛就是装粮食的斗倒过来。盝形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态,都是传过来的。是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第五窟基本上算是完成了的洞窟。南壁的两侧(西侧 东侧)对称雕刻着一个大象驮的须弥座,上面有五层楼阁式的塔。在窟门和明窗中间,各雕刻了两层八个龛。上面是圆拱窟,下面是盝行龛。每个龛里都有一座坐佛。坐佛都是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放在膝盖上,触地印"以地为证的印"这是佛陀成道时所结的印相,能降伏一切诸魔,又称为"降魔印"跏趺坐姿


。窟门两侧的菩萨是供养菩萨。在佛装发生变化的时候,菩萨的衣服也发生了变化。在早期和中期早段的菩萨的配脖都是在脑后呈圆环形,配脖的端向两侧飘起来。到中期晚段配脖就从两肩覆盖在肩上,在腹前呈十字状交叉,就是这样一个穿着方式。走路的时候随着身侧就垂下来,她的裙子跟佛衣很像,从两侧像肩角一样飘开,在两个脚中间也呈现出一个尖状。这是中期晚段一个菩萨的穿着方式。随着佛衣的变化,还有菩萨衣服,飞天衣服的变化。(飞天衣服在六窟表现明显)。

学界一般认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从龙门石窟开始的。其实它的滥觞期是始于云冈石窟的。在第五窟可以看见好几组以弟子为协侍的造像组合。还有两弟子。五尊像组合在云冈时期还不是特别完备的,到龙门时期特别完善了。


菩提树下的二佛禅坐。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这棵菩提树看上去,就会想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对魏晋时期风景山水画的描述,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人物塑造绘画比山还大,水永远不会有粼粼波光,漂浮,浮动的样子.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被称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于山就像一个镶嵌了螺钿的牛角梳子,植物伸臂布指。树干像人的手臂,伸出去的树枝向人的手指。每一个树枝上面有一个叶子。树和山到了龙门石窟时期表现就非常多样了。树下的佛穿的佛衣就是坦右肩式的,这就说明开凿石窟的时候,开完了窟门明窗就在窟门上开凿了这两尊像,但是主像因为各种原因停工了,所以菩提树下的二佛禅坐是属于开凿比较早的。


云冈石窟不仅流行双窟,而且法华经的流行,二佛并坐也非常的流行。但是呢,二佛禅坐和二佛对坐、二佛并坐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二佛并坐和二佛对坐是反映法华经的,所以这两尊佛一个是讲法华经的,一个是证明法华经的存在的。所以两佛的手印都是说法印。菩提树下的二佛禅坐手势属于禅定印。二佛禅坐表示外禅内定,专注宁静。坐在禅坐上由入静到致静到寂静的一个理想的状态。雕刻在窟门两侧上的意义,因为二佛禅坐跟大佛是对应的,他们都是禅定的。大佛相比这两个小佛确实是真容巨壮大,法相庄严。到洞窟参观的人,出来的时候看见二佛禅坐心里是非常安稳的。在艺术上,也是与大佛呼应的。


第六窟是云冈石窟的天花板。第六窟跟第五窟的马蹄形、穹庐顶是不一样的,它的不同体现在中心塔柱窟,塔庙窟。这是印度来的洞窟形制。五六窟是融合了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中原文明为一体的洞窟,是多元文化交往 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六窟的木质建筑也是清代佟养亮募资而建的。在六窟也是转角状的金刚与力士。但是晚清时期将它们用泥塑了,我们看不到北魏的模样。从破损处可以看见力士像里面的石像。


六窟的造像有2900多尊,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镂雕、阴刻各种技艺在里面都有体现。六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在印度叫支提窟、塔庙窟。埋舍利的叫塔,不埋舍利的叫支提。支提就是用沙子、石头砌起来的一个塔形。在印度支提在洞窟的往后一点,而且窟顶都是覆钵状的塔。一般是不支持窟顶的,但是云冈石窟因为地质环境岩质的关系,北魏的石窟设计者就把它跟窟顶相连,中心塔柱一直通天了,除了中心塔柱之外,还起到了一个支撑的作用。僧人和信徒进了洞窟以后行右绕礼,修行参观,膜拜敬佛。


这个塔柱是个四方形的塔。第六窟是建筑性非常强的窟,包括第五窟。它们的洞窟形制是仿照了鲜卑民族毡帐的形式雕刻的一个洞窟,第六窟是印度佛教的一个艺术传承。说建筑性,先看中心塔柱。中心塔柱自身就是一个建筑,高14.4米,分为上下两层,下面有一个须弥座的基座。下层四面开龛,有一个释迦牟尼佛。东西两层是交脚弥勒和依坐佛。依坐佛在云冈石窟中多数是弥勒佛。北门是一个二佛并坐,是一个过去佛。中心塔柱下面是一个三世佛,上层是四方佛。是在华盖下的四方佛。四角各有四个塔。下层细细的、雕满千佛龛的,也是建筑。还有圆拱窟、盝形龛,这也是建筑。它们也是从简拓罗传过来的。还有可以看到在下层有个仿木构建筑,还有瓦子、椽子、也是建筑上的形态。这些仿木质建筑,还有三世佛,表现的就是扎根在大地上的三世佛要永久,要长远,佛法要长长久久,永远永远。

华盖是中西文明都有的仪仗。印度天气炎热,佛出来的时候,就用花叶给佛像的头上遮凉。云冈石窟所有的立佛表现的都是佛游行 、说法、教化的场面。整个塔柱表现的就是佛法在向四面八方发展,十方三佛、四方八维,佛法无边。
时间走向是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是四方八维,表现的就是佛法无边。


北魏是设计师非常娴熟的把各种不同文明艺术结合在第六窟,打造出这样完美的洞窟。



      
第六窟的建筑性非常强,第六窟的主像在北壁。在一个盝行龛里面雕刻了三个佛。盝行龛也是一个建筑形制,所以前塔后殿廊。周壁是一个仿木质形制的一个回廊。


这是中国早期寺院布局的一个形式。这种形式我们也有考古发现。在云冈石窟20窟西面,39窟的山顶上,在2009——2010年的考古发掘的时候,挖掘出一座北魏寺庙遗址。这个遗址就是前面有塔,四面有廊。这种形制不仅是在云冈石窟,而且在冯太后的陵墓也发一个佛寺,前塔后殿,周遭是廊坊。这种布局形式也到了洛阳。洛阳的永宁寺也在这样的布局。这种布局形式还要追溯到简拓罗。第六窟相当于一个小的寺庙。
思远佛寺


第六窟所有佛佛龛,画面都是在建筑之下,要不就是在画面里面有建筑。很多佛龛之间就是这种中国阁楼式的建筑。下面的纹样叫忍冬纹。这个纹样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典范。忍冬纹是从希腊传过来的,忍冬,是翻译过来的。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这种西方的纹样也传到了中国。忍冬纹在中国建筑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的纹样多数以动物为主,没有植物纹样。青铜器上都是动物纹样。在云冈石窟,忍冬纹都作为界纹来装饰。植物纹样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古代文样式以动物纹样为主的历史,从此以后开始以植物纹样为主了。


       这个佛龛极具巧丽,极具豪华。这个龛是一个双层龛,先是一个圆拱窟,外面是一个盝形龛。圆拱窟里面是坐佛,圆拱窟里有列坐佛,上檐有一层飞天,下沿是镂雕,技艺高超。两侧或是凤鸟,或是龙,这些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主像的两侧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还有金刚,金刚的头上带了一只完整的鸟。旁边是二供养菩萨,二力士。这里有中原人的样貌,有胡人的样貌。

      第六窟还涉猎了很多佛传的故事。僧人进入洞窟,先观佛,如何绕一圈,中心塔柱、立面都要观。走到东南角的时候,就开始观佛转故事。第一幅就是(见公众号连环画)佛传故事   这个是白马吻足的故事,48个故事。塔就是佛,佛就是塔。释迦摩尼在35岁成佛,成佛以后传经布道的故事都有。最后80岁涅槃。因为云冈石窟是皇家工程,所以没有涅槃造像。那么涅槃在哪里,在这个塔里。塔即是佛,佛即是塔,表现了北魏云冈石窟的设计者思维的缜密。



     南壁表现的是为摩羯所说经,菩萨邢品。为摩羯所是个居家的如来,非常富有,辩才无双,特别能说。有一次,佛说法的时候,为摩羯所不去,佛就让文殊菩萨,请他。这就是为摩羯所和文殊菩萨辩法的一个场面。为摩羯运用神力让佛坐在了他和文殊菩萨中间。为摩羯这个形象,带着一顶尖顶帽的帽子。这个尖顶帽是公元前3000年叙利亚就出现了这种尖顶帽,后来在西亚带的比较多一点,国王、贵族、士兵都戴这种帽子,非常流行。帽子的样式多少有一些区别,但是都有一个统一的特征,都是尖顶帽。到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欧亚草原有一个游牧民族司吉泰人,他们也开始流行尖顶帽。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传到带到了中国。在我们中国新建公元前800年,距今3000年也出现了尖顶帽,有实物出土。在新疆现在也有人戴这种尖顶帽,通过民族学的史料,头戴尖顶帽的说书人,就像厨师一样,帽子越高,级别越高,阶品越高。他们是沟通人与神的,人与天的,具有了神性。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头戴尖顶帽的人群。到了汉代,无论是画像石,还是画像砖上到处都是尖顶帽。他们代表的就是胡人。这个胡人不是我们华夏民族周围的少数民族,他表现的是中西亚,离我们比较远的胡人。有个笼统的标志,就是他们都带着这种尖顶帽。


                  17窟也看见了骆驼上带着尖顶帽的人,云冈石窟除了表现他的贵族性之外,还有神性。有四种人带尖顶帽。分别是为摩羯,多手多臂神两侧的头是带尖顶帽的,国王、商队。这四种人带尖顶帽。这个尖顶帽戴在为摩羯头上,除了高贵之外,还有神性。为摩羯头戴尖顶帽,手里还有一个竹围。是我国魏晋时期比较流行的清谈用的。用骆驼毛做的。备品是个三角的,这是从简拓罗过来的。衣服是夹领小袖,是鲜卑装。坐的榻,是中原地区的。坐姿,两条腿朝前的,是少数民族的。我们中原人是跪坐的,是不能把脚露出来的,那样是不符合我们中国古代礼仪的。


         要注意看云冈石窟窟门和明窗之间的图案,这里的图案不是对称的,但是非常有意思。


         云冈最美的佛像。属于晚期的佛像,偏向秀骨清像,与龙门的石窟风格相像。表情温婉,宁静祥和。阁楼把佛像的半个身子挡住了,中国古代,直到清代,人们都认为,这些是佛教建筑,不是艺术品。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佛像的艺术性做相应的保护。


      从第五窟的阁楼顶穿越到第六窟。中心塔柱的上层,大佛的衣饰褒衣博带完全显露出来了。佛的发髻,和五窟的发髻是不一样的。五窟是磨光的肉髻,这是波状发髻。从简拓罗传承过来的。佛衣的系结在中衣处有个扣,这个扣叫赫拉克勒斯结。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的神,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非常崇拜赫拉克勒斯,经常头戴 狮头盔,身穿兽皮衣,以示自己是赫拉克勒斯的再现。赫拉克勒斯是宙斯的私生子,被罚完成12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就有打死这只凶猛的狮子。后来,赫拉克勒斯打死这只狮子,把狮子的前爪在前面系结了这样一个结。所以叫赫拉克勒斯结。其实,云冈石窟有菩萨也是这么系的。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表现。采用了希腊的一个因素。




九层木阁楼式的石塔。这个塔有四个角,是大象驮着的,须弥座,有九层。中国式的阁楼式建筑。底层有四个覆钵式的塔,叫金刚宝座塔。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每一层的廊柱都是镂空的。这个塔一层层是单独存在的,柱子也是镂空的,单独存在的。一点差错也不能出。这样一层层叠加起来,难度很大。


云冈石窟是石雕,跟敦煌不一样。云冈是在石头上做减法,错了就错了,没有办法弥补。敦煌因为石质的关系,不允许石雕,多数是泥塑,泥塑是加法。有很多可以弥补重造的机会。云冈这个石塔非常珍贵。


这个石塔本身在底层有四个小的金刚宝座塔。然后每一层的塔柱中间又组合成一个大的石塔,大的金刚宝座塔。连珠纹是波斯艺术,今天的中亚的伊朗传过来的。连珠有宗教意义还有王权。学界认为,连珠从隋代开始盛行,其实云冈时期就有了这种连珠纹。




11尊立佛的华盖,这个横带叫额。雕刻着很多忍冬纹。还有三角形火焰,圆形的宝珠,它们都是护法。下面的百褶,都是有身份的人拥有的。这是佛要出去讲法,头上带着这些仪仗。这些佛像看着很挺拔,两侧有二菩萨,旁边有各种听发的人,弟子,都呈现出一种喜悦的表情,听到说法后的喜悦之情呼之欲出。每一组主佛中间都是以这种听法的弟子为界限的。这个弟子比较特殊,他不是中原人,他的衣领翻起了一个角,这既不是汉族的,也不是鲜卑族的衣服,而是中亚的服饰。烦了一个衣领,是北魏的胡僧。证明了云冈石窟开凿的时候,有很多胡僧参与的。


佛衣在中期晚段有了变化,菩萨衣服也有了变化。也能清楚的看到飞天的变化。飞天有立发的,也有梳高髻的,穿着小袄,裙子裹着角,像鱼鳍一样包裹着脚。这个和早期露着脚也是不一样的。配博也不再是圆环的,多数是尖角的。到了龙门的时候,有两三个尖角,更加的飘逸。北魏的飞天从早期到中期形体也是越来越瘦。五窟是弧形帷幔,六窟是童子牵的璎珞。

明窗两侧雕刻的白马吻足。1902年前还是泥塑,日本学者伊中东太来到了云冈石窟。他本来是考察华严寺的。来到云冈石窟后,神魂失措,舌不抬下,舌头就这么一直翘着,放不下来。他后来就写了云冈石窟的文章,介绍到了全世界。之后很多考古学家,学者都来到了云冈石窟考察。一九二几年的一些日本学家,在云冈考察的时候他们就把佛像的泥皮揭下来了。白马吻足的泥皮揭下来了。这真的是一种文化侵略。木下界太郎,把白马吻别的泥皮剥下来了。白马吻别的对面是山中思维。这里可以看到北魏山水画的一些特点,山比人小,人大于山,山像一个章鱼头,很圆润。到了洛阳龙门,山的形态变化就多了。山的崖壁有直崖峭壁,也有舒缓圆润的山。


北魏的菩萨的耳朵是有耳环的。这种璎珞从耳朵中穿过,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云冈石窟早期中期,耳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穿过耳朵的,一种是贴在耳朵上的,像花瓣一样贴在耳垂上的。中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是不允许随意破坏的。所以在中国古代是不穿耳的,带耳也是夹着的,叫耳珏。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夹着很多。或者是吊在耳朵上的。穿耳施环,是从少数民族传过来的。少数民族是非常重视带饰品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北魏少数民族带着金子的长长的耳环,这跟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紧密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改革了服饰,将耳环也改了。在中国古代中原文化的认知了,穿耳施环是不太稳当的人才会这样做的。北魏开始,男女都带耳环,而且习惯单耳带耳环。单耳配饰。孝文帝服制改革后,带耳环的就少了,这个在佛教造像中也有反映。第六窟属于云冈石窟中期晚段的,在菩萨的耳朵上偶尔可以看见耳环的。
但是晚期的菩萨都不带耳环了。所以北魏之前的古装剧中,汉族人带耳环的就是一个历史错误。应该是很少人带耳环的。到了龙门石窟,北魏的菩萨就基本不带耳环了。在佛经中,、佛和弟子是不带耳环的,是佛经不允许的。戴耳环的有菩萨,有力士,有天王。孝文帝的服饰改革,菩萨不带耳环了,力士还是戴耳环的。到了唐朝,却有了一些菩萨和佛有了一部分开始戴耳环了。到了,宋辽金元时期,很多菩萨都戴耳环了,以女性为主。


第六窟它是一个规模巨大,设计缜密,内容完备,,雕饰丰富,雕饰技艺高超。完全对称设计的。僧人在修行的时候,行右绕礼的时候,会感觉人生无常,只要认真的努力,认真的修行,一定会到达美丽的彼岸世界。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沙发
发表于 2022-07-13 21:16
只看该作者
做了不少功课
板凳
发表于 2022-07-15 11:16
只看该作者
介绍的好详细啊
4#
发表于 2022-07-16 12:28
只看该作者
亲真是细心的人,写了好多。开始咱们的心动之旅啦。
个性签名
5#
发表于 2022-07-26 11:50
只看该作者
一看介绍就啥都明白了
6#
发表于 2022-07-28 16:06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内容的。

最新试读试用

 
【试读】《世界动物绘本》

试读:【试读】《世界动物绘本》

申请
【试读】《今天玩什么》

试读:【试读】《今天玩什么》

申请
【试读】《创意大师洞洞翻翻启蒙纸板书:有趣的形状和数字》

试读:【试读】《创意大师洞洞翻翻启蒙纸板书:有趣的形状和数字》

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