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来看看这本看上去貌不惊人的小书吧,边角都快被我翻烂了,我的确读的时间比较久了,加之基本上也就是在班车上有时间看,有时候带的水还把书封面阴湿了。就是我感觉这样的小说作品,如果我没有读完或者大致读完,是写不出报告来的。虽然我不一定要完全表述里面的内容,但我总得知道大概讲了什么故事吧。 认真读完了全部,可以说一点点被吸引,虽然它只是一只小猫和它的伙伴的冒险经历,但还是感觉看着很过瘾,一点点被作者的创作想象力所吸引。 看看内容介绍,就是为了营救小猫香草,大家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和神奇的经历。 看看作者画的地形图,有没有感觉像一张藏宝图? 看看人物介绍,我们的主角,吉坦,达洋,还有吉坦可爱的妹妹香草,一只雪白皮毛蓝色大眼睛的漂亮小公主,她可是被黑暗国奉为女神的呀!还有树桩洛克,风之结,奇玛依拉,这些看完内容后就耳熟能详的名字。来看看一起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吧。 与众不同的像竹简书的目录。 还有引人入胜的序幕,拉开我们整个故事的主线。当时我看了,并没有完全的明白。也刚好就起到了一个埋下伏笔的作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个精彩大片吧。我很仔细地一一拍照准备和各位分享了呢。 第一章是香草的生日,也是整个儿事情的起源。来看看都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后来的一幕幕。 原来香草的生日在五朔节,那是个很隆重的节日,大家都欢快地一边布置准备美食,一边享受着春天来临的欢快。这个既是节日又是香草生日的美好日子马上就要到了。 大家还准备了五朔节滑坡比赛,热闹非凡。漂亮的蓝眼睛小白猫香草是大家都喜欢的小可爱,包括陪伴她玩耍的洛克还有那个诡异的奇玛依拉,但他和香草还是很亲近,虽然在我看来有点怕怕的,但他很爱香草,香草也很依赖他。这也就是后面故事的主线。 “香草消失”,被谁掳走了呢?原来神出鬼没的就是被香草画的那个奇玛依拉的画像掳走了,他会千变万化,连同香草画给他的纸片画像,还有香草一起被一只白色的大鹅掳走了。大家眼睁睁地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看着香草消失。最着急的莫过于哥哥吉坦还有达洋和其他一些小伙伴们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故事持续引人入胜,也就到了作者展开想象的高潮部分。 这篇里,作者展开想象,分出几条主线,先是香草这边遭遇危险,碰到大蜈蚣,不过奇玛依拉不会放置他的最爱不管,他会保护小香草的。 另一条线,吉坦和达洋也恳求风之结她们带着一起飞去洞穴寻找香草,还勇敢地勇闯黑暗国,为的就是一定要找回香草,找回他们朝思暮想的可爱妹妹。黑暗国里的历险很是惊险,但吉坦和达洋还有洛克都全然不怕,因为他们信念坚定,读到这里,也会启发孩子们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去往黑暗国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国王的孩子黑暗国的小人齐姆尼,当时他的脚受了伤,吉坦达洋一行人善良地给他擦药救治,这小家伙应该也是探险从瀑布掉下来在墙壁上擦伤的。后来,由善良的黑暗国小人齐姆尼带路,吉坦达洋他们顺利地找到了黑暗国。 这里又有一个小细节,我可以理解成善有善报,就是黑暗国的小人齐姆尼的脚撞伤了,无法行走,而善良的吉坦达洋他们帮助救治了他,而他恰恰就是黑暗国国王的孩子,同样善良的小人齐姆尼就带路帮助吉坦和达洋他们找到了黑暗国。所以,人生中,你永远都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得饶人处且饶人,该行善处便行善,最终都会善有善报的。 黄泉国的火焰这一章节最是刺激,也最能显示出吉坦和达洋他们的决心和意志。因为是黑暗国的国王要求他们如果能够取回黄泉国的火焰来照亮黑暗国,就承诺归还他们心目中的女神香草。而被奇玛依拉抽走了灵魂的香草,在黑暗国里也只是昏睡不醒。即便这样,吉坦达洋他们还是没有放弃希望,勇敢地向黄泉国进发。 另一边,十分挚爱香草的奇玛依拉抽走了香草的灵魂,也和香草给他画画像一样,给香草画了一副皮囊并成功地把灵魂注入,使玩偶香草复活,陪伴他在死亡森林生活。但日复一日地转变,香草还是每日愁肠地想念哥哥,想念伙伴们,想念塔西尔。虽然善良的小香草不说破,也担心奇玛依拉一个人会寂寞。最终,奇玛依拉还是决定放了香草,让小香草回家,回到塔西尔,回到哥哥们的身边。 最后一个章节,是个完美的结局,达洋的生日到了,小香草也找回来了,奇玛依拉还回了香草的灵魂,香草也如愿和哥哥们在一起了。大家给他们庆祝了一个隆重的生日。两个好哥们吉坦和达洋也重回到了从前,就像这样,跟着对方一起跑,跑啊跑,跑到地老天荒。 真是一个感动的结局,也好想要有这样一个伙伴,一个好友,让我们的人生炫彩夺目,让我们追忆往昔的时候能够感觉内心充盈。 怎么样,这本小书你们喜欢吗?我是挺喜欢,因为它不光是有一个小故事,一群小伙伴,里面还有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同伴之间深沉的爱,亲情,友情,读起来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一样的令人向往。感觉像是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拿着本自己喜爱的小故事书,沉浸在故事美妙的情节里,单是这样,就很让我向往了。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个性签名
|
沙发
很吸引人的故事
|
板凳
冒险故事真的很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