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怎样利用阅读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作者: 萝卜探长 常常会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事实上把“理科”二字用“科学”来表述会更准确更全面一些。 怎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呢?简明的说有几个关键字眼:事实存在的、可以重现的、可持续变化的。 所谓“科学的”而非“伪科学的”,可以依据上述几个原则来判分: 1 存在的,不是臆想出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2 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事物可以重现。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事物可以复制可以复原; 3 任何事物都是从多种物质或多种材料一点一点演化过来的,而且还会继续变化,变化的过程也是存在方式的一种。 培养一个人的科学思维都是从认知开始的。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通常分为:感性认知、理性认知、思辨性探索等等多个阶段。 不同的认知过程大致对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比如: 感性认知,幼儿阶段、学龄前、小学低年段; 理性认知,小学中低年级; 思辨阶段,小学中高年级以上。 这种分段不能说是严格准确的划分。也许一个人在高一些的年龄段,接触到某一种从未遇到的事物,那么,他会依据过往的经验和借助其他门类知识体系建立的基础,迅速过渡,达到自在的状态。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通过阅读、观察和推理实践,一步步把孩子领入这个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多一份认知就能多一份自信和自得。多一份自信,就能客观了解自己,准确地了解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下面是根据不同认知阶段挑选几种不同代表性特征的图书: 幼儿-小学低年级(特征): 感性的可观察的,具有简明直观、直接而趣味的特征。同时还告诉你看什么?怎么看?告诉你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观察方式。 第一次发现透视眼系列·概念类(6册) ——形状、数字、时间、对比、四季、颜色,这些概念性的认知不是枯乏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从不同侧面来获得的体验。 加古里子儿童科学绘本10册 ——一位获得工学博士的艺术家,把身体内的各种运行机理,分门别类的,直观而极富趣味的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或许会吸收得更多更全面一些。 机器是怎样工作的(乐乐趣·机器的奥秘系列) —— 立体呈现机械传动运行原理。更像是玩具,通过直观展现原理并动手尝试,让小读者直接体验。 小学中低年级(特征): 同一事物不同描述、不同的观察侧面,通过机理式的、逻辑性的连接,完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描述。系统的概貌,任何个人往往无法独力来完成构图,而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组合呈现。 缤纷世界——儿童地图绘本 ——非教科书式的,儿童的视角。童眼看世界。 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蒲蒲兰绘本系列) ——借助生活在地底的鼹鼠,告诉你地震的产生原理和各种呈现方式,并探讨作为地球家园的成员我们可以如何看待地震。带有童话趣味的科普读本,富含哲理。 DK科普精装宝典3册(星空·机器人·人体) —— 极为专业的资料整理,生动细致的讲述,并配以大幅高清晰图片展示,直观得、精致得诱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堪称科普图册的典范。 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特征): 事物的形成与存在,内因构成是一个部分,外因的触发是事物呈现各种面貌的决定因素。各种科学的形成均和其他门类科学有着密切的不可分离的机缘。因此,从各个侧面、其他各个门类了解科学的形成,才是建立系统认知的捷径。 可怕的科学(彩绘版)·非常实验系列4册 ——变换一个角度来探索科学。夸张的、貌似恐怖小说手法演绎科学史,特别还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实验方法。 DK有趣系列组合6册(人体/数学/力学/化学/金融/进化) ——从生活周边出发,探讨发生在你身边的科学。原来科学是如此的逼真和现实。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用儿童的视角和语境来讨论科学的发生、科学的存在、科学的描述,照样难不倒这些大科学家们。常常说,儿童离哲学很近。大科学家们就是用这种思辨的方法来发明发现科学的。 本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征求作者意见。擅自转载使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个性签名
欢迎去喆妈的QQ空间查看亲子阅读信息,
欢迎去喆妈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tietie 北京喆爸儿童摄影博客:http://blog.sina.com.cn/dyz |
沙发
来学习一下
|